中心理解题 —— 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的应用
中心理解题 —— 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的应用
军文小讲堂

前 言

我们在学习军队文职,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过程中,关联词是不可忽略的一环,它们可以引导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关联词我们可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解题过程中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而在关联关系中,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又是最常见的两种,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下面就和小粉笔一起来学习关于转折、因果的相关知识吧。




(一)转折关系



标志词:

1.常出现:虽然……但是……;然而、不过

2.易忽略:可是、却、则

3.少见但需注意:事实上、实际上、其实

其他常表示转折的标志词:殊不知、截然不同、全新的研究、相对而言、只是


1.思维原理:前后意思表述相反。上述标志词通常引导对前文内容的转折,重点在

转折后。

2.使用方法:重点关注这类标志词之后的内容,可帮助我们迅速锁定正确答案。

当文中出现多个转折关联词时,大家需要结合文段进行分析。

(1)多个转折词,往往最后一个是重点。

(2)若最后一个转折出现在解释说明、举例论证等分述句中,则失效。

在转折关系出现时,出题人经常将转折之前的非重点内容作为迷惑选项,所以大家不仅要知道转折后是重点,还要知道转折之前一般非重点,当转折之前的内容出现在中心理解题的选项中时即可进行快速排除。


接下来我们通过例题来练习一下:

 例题演示  



目前,因戒除网瘾而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的事件已不是孤例,以戒除网瘾之名虐待青少年的事件仍不断出现。青少年时期,个体心理不成熟、交往经验和技巧缺乏,会造成自卑、交往恐惧、自我中心等问题。网络的虚拟性却能使人逃避现实交流中必须面对的压力,网络游戏也给青少年打开了释放压力的窗口。但有研究表明,控制型、忽视型、溺爱型、严厉型家庭教育模式下的青少年,最容易染上网瘾。而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戒除网瘾的学校,与其说是为孩子好,不如说是在推卸家庭教育的责任或寻求自我的心理安慰,这不仅无益于网瘾的戒除,还可能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遗弃感和逆反心理。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

A.从心理学角度看,通过虐待的方式戒除任何一种瘾症,都是一种不正常的教育行为

B.学校应该加大青少年心理干预的力度,将网瘾扼杀在萌芽状态

C.网瘾的发生与青少年所处的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是分不开的

D.网瘾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失策和缺位,而非互联网本身

【答案】D

【解析】

文段开篇引出目前戒除网瘾的不良事件屡次发生,然后解释了青少年为何会沉迷网游,并指出哪些人容易染上网瘾,紧接着文段通过转折词“但”强调了网瘾的形成跟家庭有关,父母把孩子送到戒除网瘾的学校是在推卸家庭教育的责任或寻求自我的心理安慰。故文段为“分总”结构,尾句为中心句,对应D项。

A项“心理学”、B项“学校”无中生有,排除。

C项:为转折前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粉笔提示】

1.转折词后是重点。

2.转折之前、举例论证属于非重点,不是中心理解题要找的答案。




(二)因果关系



标志词:

1.常出现: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2.易忽略:因而、故而、导致、致使、使得、造成

3.少见但需注意:为何、归咎

其他常表示总结的标志词:也可以这么理解、换句话说、也就是说、于是……


1.思维原理:前后意思表述一致。这些结论标志词通常引导对前文内容的总结,往往是对文段重点更加简洁明了、概括性的表述。

2.使用方法:重点关注这类标志词之后的内容,可帮助我们迅速锁定正确答案。

当因果关联词引导的结论句出现在文段末尾时,其作为文段中心句的可能性比较大,因而应重点关注。


也有些题目中因果关联词会出现在文段开头或中间,这时就需要大家对结论之后的内容进行分析。

(1)结论之后是解释说明:此时结论句仍为中心句。

(2)结论之后有其他关联词:当结论之后出现转折、递进等关联词时,一般谁在后谁是重点;当结论之后出现并列关联词时,通常并列关系是重点,要对并列前后全面概括。

在因果关系出现时,出题人经常将结论之前的非重点内容作为迷惑选项。所以大家不仅要知道结论是重点,还要知道结论之前一般非重点,当结论之前的内容出现在中心理解题的选项中时,即可进行快速排除。


接下来我们通过例题来练习一下:

 例题演示



国家提高个税起征点,本意是照顾弱势群体,而其他公共政策如果以未缴纳税为由损害弱势群体的正当利益,不仅会使税收区别对待政策失去本来的意义,还会形成更大的社会不公。因此,国家一方面应该提高起征点以保护低收入群体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更新观念,把税收作为公民的一种奉献而不是一种交换条件。只有这样,照顾绝大多数低收入群体的税收政策才会起到真正作用。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

A.如果以税收扣缴情况作为区别对待人群的先决条件,就会使弱势群体失去更多权益

B.个人所得税政策提高起征点后,容易形成更大的社会不公

C.当国家的税收政策与社会公平机制有所脱节时,就会引起社会的敏感反应

D.个税政策的调整不应仅限于要提高起征点,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完善

【答案】D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国家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存在许多问题,接下来通过结论词“因此”引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即一方面要提高起征点以保护低收入群体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大力更新观念,最后通过“只有这样”指出通过上述方法才能使税收政策起到真正作用。故文段重在强调单纯提高个税起征点会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需要国家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进行不断完善,对应D项。

A项,属于问题表述,非重点,排除;

B项,为问题表述,非重点,排除;

C项,文段并未谈及带来的社会敏感反应,无中生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粉笔提示】

当因果关联词引导的结论句出现在文段末尾时,通常总结全文,是文段的中心句。

职位表.xls


广西粉笔官方公众号
广西粉笔微信号
认证官方微信号
其他分校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四川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